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非教育部考試中心官方標準答案,僅供參考]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30分。
1.D 2.A 3.C 4.D 5.C
6.A 7.D 8.C 9.A 10.B
11.C 12.D 13.C 14.C 15.A
16.B 17.D 18.A 19.B 20.B
21.D 22.B 23.C 24.C 25.D
26.D 27.B 28.B 29.A 30.B
31.C 32.D 33.A 34.D 35.B
36.B 37.B 38.C 39.D 40.C
41.D 42.D 43.B 44.A 45.D
46.B 47.C 48.C 49.A 50.A
51.B 52.C 53.A 54.D 55.B
56.D 57.A 58.A 59.A 60.D
61.B 62.B 63.A 64.C 65.B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30分。多選、少選或錯選均不給分。
66.ABCD 67.ACD 68.CD 69.ABCD 70.BCD
71.ABD 72.ACD 73.BD 74.AB 75.BC
三、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76.答案要點:
(1)短時記憶是指人對信息的短暫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記憶,是感覺記憶到長時記憶的中間階段。(3分)
(2)保持時間。保持的時間大約1分鐘左右。(2分)
(3)編碼方式。以聽覺編碼為主,也存在視覺和語義編碼。(3分)
(4)容量。信息容量為7±2組塊。(2分)
77.答案要點:
(1)遺傳是人格發展的生物前提;
(2)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
(3)童年期經驗;
(4)學校教育;
(5)社會文化因素;
(6)自然物理條件;
(7)自我調控系統。
【評分說明】上述要點及相應解釋每點2分,只要答出其中5點,即可給10分。只答出要點未作解釋說明的,酌情扣2~3分。
78.答案要點:
(1)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認為,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認知結構基礎上進行的,有意義的學習中一定有遷移。認知結構是遷移得以產生的重要中介。(4分)
(2)影響學習遷移產生的關鍵變量是原有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穩定性和可辨別性?衫眯,即認知結構中要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概括性、包容性更強的先前經驗;穩定性,即認知結構中的先前經驗必須被牢固地掌握;可辨別性,即認知結構中先前經驗的各成分之間及其新舊經驗之間能夠清晰分辨。(6分)
79.答案要點:
(1)區別:正態分布的平均數為μ,標準差為σ;不同的正態分布可能有不同的μ值和d值,正態分布曲線形態因此不同。標準正態分布平均數μ=0,標準差σ=1,μ和σ都是固定值;標準正態分布曲線形態固定。(6分)
(2)聯系:正態分布可以通過標準化處理,轉化為標準正態分布。具體方法是使用 將原始數據轉化為標準分數。(4分)
80.答案要點:
(1)測驗標準化是指測驗的編制、實施、評分和分數解釋等程序的一致性。(3分)
(2)提高測驗標準化程度的方法主要有:
①測驗編制過程要標準化。在確定測驗緯度、題目編制、題目分析、測驗信度和效度分析等方面嚴格按規定程序進行。(3分)
②測驗實施過程要標準化。要統一指導語、統一步驟、統一時限,防止噪音和無關人員干擾等。(2分)
③測驗評分和解釋要標準化。評分和解釋要制定詳細、統一的標準,并據此進行嚴格的評分和解釋。(2分)
四、綜合題:每小題30分,共90分。
81.答案要點:
(1)問題解決的策略分為兩類:算法策略和啟發式策略。(2分)算法是在解決問題時的一套規則,能夠在問題空間中隨機搜索所有可能的算子或途徑,直到選擇到有效方法解決問題。(4分)啟發式是個體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問題空間內采取較少認知操作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常用的啟發策略主要有:手段--目的分析策略、逆向搜索策略、爬山法。(6分)
(2)影響問題解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知識表征的方式、功能固著、定勢、原型啟發、動機與情緒狀態、人格特征。(每小點3分,其中只答出要點給1分,舉例恰當給2分,共18分)
82.答案要點:
言語獲得理論歸結起來有三種:
(1)習得(或經驗)論:言語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強調家庭和社會環境對言語發展的重要作用。(3分)
①強化說認為,兒童語言的習得是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實現的,強化是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強化的程序是漸進的。言語發展表現為兒童習得的口頭反應的增加。(4分)
②模仿說認為,兒童是在沒有強化的條件下通過觀察、模仿而學習語言的。(3分)結合理論恰當地解釋現象。(5分)
(2)先天論:語言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3分)
①先天語言能力說認為,語言是普遍語法能力(知識)的表現,語言獲得過程就是由普遍語法向個別語法轉換的過程,這個轉換是通過語言獲得裝置(LAD)實現的。兒童獲得的是一套支配語言行為的特定的規則系統,因而能產生和理解無限多的新句子,表現出很大的創造性。(4分)
②自然成熟說認為,生物遺傳是人類獲得語言的決定性因素。語言獲得是大腦機能成熟的產物,最容易獲得語言的時期是從出生到青春期之間。(3分)
結合理論恰當地解釋現象。(5分)
(3)相互作用:言語發展是生理成熟、認知發展與不斷變化的語言環境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的結果。(3分)
①認知相互作用論認為,語言是兒童許多符號功能的一種,認知結構是言語發展的基礎,言語結構隨著認知結構的發展而發展,個體的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源于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4分)
②社會相互作用論強調兒童與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語言獲得中的作用。(3分)結合理論恰當地解釋現象。(5分)
【評分說明】考生可任選上述三種理論中的兩種理論作答。三種理論全作答的,則按作答的先后順序,只對前兩種給分。
83.答案要點:
(1)實驗設計一為2×2被試問設計,(2分)被試為24人。(2分)
實驗設計二為2×2混合設計,其中,學生類型為被試問變量,教學方法為被試內變量。(2分)被試為12人。(2分)
(2)根據實驗設計一的結果,能得出如下結論:
①教學方法的主效應顯著,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成績顯著高于講授式;(2分)
②學生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2分)
③教學方法和學生類型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即教學方法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成績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與講授式教學方法相比,啟發式教學方法對學困生成績的提高作用更大。(4分)
實驗設計二與實驗設計一的結論相同。(4分)
(3)比較說明
①比較而言,被試問設計的方案能更好地回答研究問題;(4分)
②雖然混合設計所需的被試量較少,且混合設計將教學方法作為被試內變量,能更好地控制來自不同個體間的差異,但當實驗過程中容易產生累積效應或練習效應時,則被試內實驗設計無法適用。本實驗如果將教學方法作為被試內變量則會產生累積效應或練習效應,因此,包含被試內設計在內的混合設計不能回答該研究所探討的問題,選擇被試問設計更佳。(6分)
【評分說明】關于(3)中的第②點,只要考生說明了不同的教學方法作為被試內變量可能產生相互干擾或影響,因此混合設計不適用,即可給6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